• |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你们长眠,我们常念——新华社记者追忆扶贫英烈

时间:2021-04-0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5日电 题:你们长眠,我们常念——新华社记者追忆扶贫英烈

  新华社记者

  脱贫攻坚战胜利了,1800多名战士永远地留在了战场。

  清明时节,新华社记者回忆那些印在头脑里的战士面孔,说一些藏在心底的感慨。

  (一)你把位卑未敢忘忧国写进家书

  我清楚地记得,余永流是2020121日早晨去世的。当天11点多,我从遵义那边得知消息。

  他去世5天后,我到观坝社区采访。说实话,当时还有点忐忑,担心余永流只是因为这封信火。

  我走进贫困户家。冯先友说起他儿子查出血液病后,一家生活困难,余永流四处奔走,为他们争取救助,儿子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姚国和说,平时看余永流工作很拼,没想到他孩子那么小,泪奔,一路走好

  我采访他的同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余永流带他们去四川帮贫困户孩子上户口、办低保;为了吸引企业投资,他多方联系,还自己画了图纸;五个多月的茄子销售期,他早起到地里督促群众采摘,夜里做销售台账,有时熬通宵。

  他的妻子吴学义手机里保存着一段视频。

  我走喽,我走喽,你就在这里玩喏!

  爸爸——”

  乡间小道上,女儿左顾右盼玩耍,余永流开玩笑似地呼唤,女儿抬头,张开双臂扑向爸爸。

  女儿太小,她好像已经把爸爸忘记了,这让我很难过。吴学义说,不到6岁的儿子,还记得爸爸,有一次老家有人过世,棺椁停在外面,他非要过去看,说爸爸在里面

  我觉得,余永流信里写国之大计”“不辱使命,不是空话套话,而是他的心声。从他的言行看,他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但也是实干派,他的一生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写照。

  33岁的余永流、45岁的马勇、56岁的徐先文……身处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这些年我采访多名牺牲干部的事迹,他们的忘我奉献深深触动我。没有他们,不会有今日脱贫攻坚成果的取得。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记者李惊亚)

  (二)你是我未曾谋面的大凉山兄弟

  又梦到哥哥。梦里看他一身泥,很难过……”43日,大雨,我接到蒋茹倩的电话。

  樊贞子(右)在走访贫困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他们是吴应谱和樊贞子夫妇,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对象中,他们两人的名字紧紧相连,牺牲时分别为28岁和23岁。

  20181216日,人们沿着崎岖狭窄的公路,在下方的水潭中找到他们。那天是他们新婚第40日。

  翻看一张张合影,两张笑容满溢的面孔好似两个孩子。他们结婚登记日选的是61。樊贞子送给吴应谱的新婚礼物,是一本用彩笔记录爱恋时刻的纪念册,充满童趣。最后,樊贞子写上未完待续

  在吴应谱的农村老家,我看到他的家门前挂着一对印有字的大红灯笼,旁边贴着白色挽联。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地刺痛了。

  黄文秀与村民一起采摘运输砂糖橘(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算起来,到现在,文秀已经走了快两年。我心生唏嘘:4月本是这个明媚姑娘的生月。

  2019618日那晚,我开始追踪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山洪中不幸遇难的资讯。第二天我到一线,采访文秀的亲朋好友和村民,不舍的感觉挥之不去:她的美好随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清晰,也让离去愈发残酷。

  文秀的牺牲,给家人带来伤痛。文秀唯一的姐姐黄爱娟本在外地工作,现在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

  4日一大早,黄爱娟和家人一起到陵园,蹲在文秀墓前,跟妹妹诉说家里近况。

  请代我给文秀送一枝鲜花。我拜托黄姐姐。

  文秀应会放心。战友们懂她。覃蔚峰在她墓前设计了一块汉白玉的扶贫日记雕塑,那是她扶贫的见证。

  家人也懂她。父亲黄忠杰身患癌症,爱女去世后他说自己会坚强,与病魔斗争,让文秀放心。他谢绝慰问金:我们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这些钱,村里扶贫用得上。

  黄文秀的接棒者、现任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告诉我,村里贫困人口已清零,办了村集体企业,砂糖橘、清水鸭、油茶产业更兴旺。这个清明,不少村民在网上拜祭她。

  记者何伟(右一)与同事采访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新任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中)(20197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海涛 摄

  我采访的不少驻村干部,提到文秀的影响,不是因她牺牲,而是她的纯粹和投入。比如,她的扶贫日记绘制了村贫困户分布图,密密麻麻标注着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有人问文秀,为什么要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她回答: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我采访得知,今年1月,百坭村村委换届选举时,多了3张年轻的新面孔,他们是主动回村的大学生,想向榜样学习。他们接过文秀的接力棒,踏上崭新征程。我想,文秀知道了,会高兴。(记者何伟)

  (五)你们是守住阵地的战士

  我当记者5年多,跑了5年扶贫。

  云南曾经的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都有倒下的扶贫干部。

  2019年,吴志宏(右二)在村民家中走访。新华社发

  吴志宏,在滇南的红河州史志办工作27年后,前往红河县三村乡驻村扶贫。在这个哈尼族聚居的贫困乡,他忙着改造危房、解决用水困难、发展产业,顾不上对家人嘘寒问暖,更别提团聚:妻子食用野生菌中毒,他没有回去;驻村近20个月,他几乎没给读大学的儿子打电话,微信交流也很少;与父亲居住的小区一街之隔,但他去世那年只回家两次,见父亲一次。他突发脑溢血那天是1017日,国家扶贫日,我不会忘记。75岁的吴爸爸说,他觉得儿子没有离开,因为儿子捐献的器官帮助3名器官衰竭者重获新生,2名失明者重见光明。

  王秋婷(右)到贫困户家里走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吴国良(右二)与扶贫干部交流工作进展(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吴国良,当过中学老师、村支部书记,最后一个职务是昆明东川区汤丹镇扶贫办副主任。他的公务车辆坠下深沟后,我采访他的父亲、弟弟、妻子,后来他全家都成了扶贫队员。父亲年近花甲,老党员,说儿子是他的榜样,一直在村里干扶贫。妻子原来是镇上普通职工,后来到邻村扶贫。弟弟本在外地工作,吴国良去世后,他也回到东川扶贫,说完成哥哥未竟的使命

  我采访过近10位牺牲的扶贫同志,最小的26岁,最大的近60岁,有汉族、彝族、纳西族等。他们大多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就像一个个战士,守在一个个阵地,必须攻下贫困这个堡垒,哪怕5+2”“白加黑,都不会停下脚步。

  正是这些战士,通过自己的点点滴滴,积年累月,拉近了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不就是初心吗?

  我记录他们,是做好记者的本职。同时,我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与他们的身边人相处聊天,安慰帮助。(记者杨静)

  (六)你是百姓盼归的燕子

  43日晚,大源村的驻村干部刘云慧发来信息:村民今天又自发祭奠了诗燕书记,现场让人止不住眼泪。

  记者周楠(左一)与同事在湖南省炎陵县大源村采访村民(22日摄)。新华社发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1日已有20多名村民祭奠过他。我打电话过去,刘云慧声音低沉,还在哀伤中。

  黄诗燕(右)到湖南炎陵县大坑村(今大源村)走访贫困户(201646日摄)。新华社发

  白天,大源村50多名村民,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娃娃,带着自家酿的米酒、山上采的杜鹃,汇聚到燕归路上,追思湖南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

  大源村是黄诗燕生前的脱贫帮扶联系村。曾经,大源村人用了17年打下路基,始终还是条乡村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时任县委书记黄诗燕的大力支持下,这条路2017年硬化成了水泥路。黄诗燕因劳累过度牺牲后,村民为纪念他,将路命名为燕归路

  71岁的张艮花蹲在路碑前,慢慢倒上三杯酒,泪水划过脸上的皱纹,黄书记,我带孙女来看你了。我不会说话,但我们世世代代都会感谢你,记得你。

  村民的讲述,让我想起2019年黄诗燕去世后去采访的情形。

  在我国基层党政权力体系中,县委书记责任重大。要做县委书记的报道,挑战比较大,我们也有些惴惴不安。

  我当了10年的三农记者,与村民打交道比较多。这些村民平时面对镜头都紧张,如果多拍几遍,还会手足无措。但在讲述黄诗燕时,我见到了最生动、最放松、最真切的他们。

  有人缓缓讲述、默默流泪,有人娓娓道来、泣不成声,有人刚刚还沉浸在温馨的故事中,下一秒却手捂着脸,痛悔最后一次见黄书记时明明看他脸色不好,手掌冰凉,却没有提醒他去看医生。

  采访后,我在房间走来走去,思考:这位县委书记,到底是做了什么,才会让老百姓如此亲近和怀念?

  整理笔记,我尝试列出答案:老黄牛、父母官、家里人。

  炎陵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罗霄山片区。2011年起9年时间,黄诗燕带着大家把黄桃种植面积从5000亩增加到8.3万亩,4811户贫困户因此稳定脱贫。他不喜欢抛头露面,但为了黄桃销售,屡屡站台当推销员,百姓都说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

  2014年,炎陵县有1.49万户住房存在安全隐患,需投入6亿元,而当年全县财政收入仅7亿元。黄诗燕发狠话拍板: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易地搬迁贫困户张连军说:黄书记3年来我家19次,怕我们搬下山不习惯,还给每家配备杂房和菜地,什么事都给老百姓考虑到,真的比亲人还亲。

  他叫诗燕,也如燕子衔泥般垒起了老百姓的幸福窝。他去世后,老百姓对他自发的悼念,让我深切理解了政声人去后的含义。

  不止黄诗燕,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县委书记群体里还倒下了姜仕坤、泽小勇、蒙汉……老百姓会记得他们。(记者周楠)

  扶贫英烈已化身青山绿水,我们能做的就是经常想念,接续奋斗。(执笔:熊争艳、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