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八一勋章”获得者先进事迹

时间:2022-08-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题:“八一勋章”获得者先进事迹

 

这是“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杜富国——忠诚使命、英勇无畏的排雷英雄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这是“感动中国”给杜富国的颁奖词。

  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杜富国在扫雷行动中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立即让同组战友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生死瞬间他下意识向战友方向侧身,遮挡住爆炸冲击波和弹片,用身体护住战友,自己永远失去了双眼和双手。

  12年的军旅生涯中,杜富国有过3次重要选择:第一次是参军来到云南某边防团,他原本可以一直当一名优秀的边防战士,但他却选择参加扫雷;第二次是来到扫雷队后,队长发现他炊事技术不错,有意让他当炊事员,但他选择到一线扫雷;第三次是排雷遇险时,他选择让战友退后。

  扫雷兵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是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人。杜富国明知这一次次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但他为什么义无反顾?

  答案写在杜富国的请战书上。2015年6月,他在给连队党支部递交的请战书上这样写道:“正如我5年前参军入伍时一样,那时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唯一衡量的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

  面对生死雷场,杜富国刻苦训练扫雷技能,仅3个月就熟练掌握10余种排雷方法,以优秀成绩拿到扫雷“入场券”。3年间,他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余起,实现了从“戍边尖兵”向“全能雷神”的转变。

  杜富国受伤后,生命垂危,两个手掌当场被炸飞,双眼球破裂,内容物溢出,右眼球造成脱落,大腿根部至面部创伤面积达90%以上……

  身负重伤、严重致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杜富国有着超人般的意志,这也是英雄特有的品质。

  3天3夜连续5次大手术,从“鬼门关”冲出来的杜富国,恢复知觉后第一反应是询问战友情况如何,提的第一个要求是:“赶紧治好我的伤,我还要去扫雷!”

  如何把真实伤情告诉杜富国,部队领导和专家为他制定了多套心理干预方案。然而,这些方案一套也没有用上。得知真实伤情,杜富国沉默了几秒钟,用有些颤抖的声音安慰领导和医生:“我知道了,你们放心吧,我会坚强起来的!我不能扫雷了,但我还可以给人们讲扫雷的故事。”

  2019年7月31日,习近平主席为杜富国佩挂英模奖章、颁发证书,同他合影留念。他举起断臂,向统帅敬了一个特殊军礼。他用这样一种坚强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是一名军人,都会以奋斗的姿态奔跑逐梦。

  杜富国以惊人的毅力闯过一道道难关。手术后不到1个月,他就让人扶他下床走路;1个半月,他就在病床上支起双肘做平板支撑。他要跑步,在反重力跑台上,一跑就是10公里;他要写字,用残肢夹着特制的笔,一笔一画地练;他要播音,从吐字、发声开始,跟着教学课件一字一句地学……

  凭着乐观向上的心态、永不言弃的韧劲,杜富国战胜了伤痛和残缺,他能自己穿衣、洗漱、叠被子、开门、跑步、用盲杖走路、用机械手吃饭。

  “冲!向前冲,冲啊……”临近终点,在战友提示下,穿着作训服的杜富国,奋力挥动断臂、步伐稳健地在操场上奔跑,额头上渗出晶莹的汗珠。冲过终点后,他像孩子一样笑得很开心。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南陆之声。晚上8点,陪伴每一个身穿迷彩的你……”2020年3月8日,“富国陪你读好书”系列广播节目依托南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为增强播出效果,杜富国放弃了由他人领读、自己复读、再后期剪辑的制作方式,坚持独立全文背记。

  这几年,杜富国以实际行动助力曾经战斗过的麻栗坡县脱贫攻坚;担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外辅导员,给失明的孩子带去无限光明和力量。

杜富国先后赴北京大学、陆军边海防学院等军地单位,开展宣讲30余次,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话初心、谈感悟,讲述强军故事,传播“让我来”的精神,激励更多新时代追梦人奋勇前行。

这是“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钱七虎——科技强军、为国铸盾的防护工程专家

  刚参加完某项目鉴定会,钱七虎院士又拎着行李箱,踏上出差的旅程。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80多岁老人的生活。作为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在许多人早已退休的年纪,钱七虎还像“空中飞人”一般奔波。这样的生活,他并不觉得累,而是感觉“活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也有幸福感”。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60多年前钱七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时,接受的第一堂革命人生观教育课。

  奋斗一甲子,投身强国梦。参加工作以来,钱七虎始终坚守爱党、报国、强军的赤子情怀,战斗在大山深处、戈壁荒漠、边防海岛等工程一线,为我国防护工程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国之需要,我之理想。

  初心,是时代镌刻在钱七虎心中永恒的烙印。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

  那一年,钱七虎受命为空军设计飞机洞库防护门。为了找准原有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他专门到核爆试验现场调查研究。

  经过深入调查思考,钱七虎大胆决定采用刚刚兴起的有限单元法,但这涉及到大量的工程结构计算。

  当时,国内大型计算机设备紧缺,为了求取最科学的方案,他来回奔波于北京、上海,利用节假日和别人吃饭、睡觉的空隙打“时间差”蹭设备用。

  两年后,他研究的当时我国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洞库防护门通过成果鉴定时,他却患上了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

  勇于攀登的人脚步从不停歇。紧接着,他又趁热打铁开始“有限单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的研究攻关。长期的劳累又诱发了痔疮,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疼得不敢坐,就趴在床上写专著,该专著问世不久就获得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矛必有盾。”当时,我国面临严峻的外部威胁,在钱七虎看来,如果说核武器是对付敌对军事力量锐利的“矛”,那么防护工程则是一面坚固的“盾”。

  随着侦察手段的不断更新、高技术武器与精确制导武器的相继涌现,防护工程在高度透明化的战场中,常常是“藏不了、抗不住”,特别是世界军事强国开始研制精确制导钻地弹,给防护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胁。

  “‘矛’升级了,我们的‘盾’就要及时升级。”面对一项项世界级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钱七虎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了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单体工程到工程体系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等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制定了我国首部人防工程防护标准,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2019年,钱七虎获得我国科技领域最高奖项——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之大者,为国为民。作为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的专家组成员,钱七虎在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能源地下储备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重大咨询建议。退休后,仍活跃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建设前沿,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

  “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谈及自己的人生历程,钱七虎的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不移的信念。

  “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年轻人”,这是钱七虎的育人理念。2009年,他主动放弃自己被提名的机会,推荐年轻学者冯夏庭出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世界岩石力学研究中心在中国,冯夏庭年轻有能力、有梦想。”最终,冯夏庭成为目前为止担任该学会主席的唯一中国专家。

  “一辈子搞了那么多课题,但我感觉培养人才始终是我最大的课题。”聊起未来,钱七虎充满对人才辈出的殷殷期盼。

  数十年来,钱七虎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防护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2019年,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助贫困学生,帮助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

   “虽然我已经80多岁了,但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要做。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钱七虎表示,有生之年他将继续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不懈冲锋。

 

这是“八一勋章”获得者聂海胜(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聂海胜——矢志报国、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员

  1996年,聂海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层层选拔、脱颖而出,1998年光荣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24年来,他始终牢记“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听从召唤任挑选”的军人本色,坚持刻苦训练、时刻准备,先后3次受命备份、3次领命出征,圆满完成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位列首飞梯队,却与飞天梦擦肩而过。面对提上日程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他暗下决心:继续努力,绝不放弃!随后争分夺秒全身心地投入选拔训练,他几乎没有踏出过北京航天城,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舱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连周末和节假日都不放过,历经无数次训练,对成千上万个数据了如指掌,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备战任务的关键阶段,聂海胜母亲突发脑溢血昏迷,组织特批他回家探望,他仅去了3天就返回投入训练,用行动诠释了“宁可愧对家庭绝不愧对祖国”的大爱情怀。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聂海胜考出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2005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同乘组航天员踏雪出征、首战太空,实现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

  2011年聂海胜晋升少将军衔,此时的他早已获得众多殊荣,但他一次次将成绩清零、荣誉深藏,参加乘组选拔。他常说:“飞行是我的职业,我的使命。无论将军或士兵,都因使命而光荣。只要我还能飞,就要做好一切准备”。2013年6月,聂海胜凭借过硬的素质、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光荣入选神舟十号乘组、担任指令长,带领两名新战友再次出征太空,手动控制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交会对接,同乘组航天员开展太空授课,用航天人特有的方式让全国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两度飞天归来,初心始终如一。作为航天员队伍里最年长的聂海胜,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功能都在衰退,他却用坚定的信念和超常的训练对抗着“自然规律”,和其他年轻航天员一样参与着共同的训练科目,挑战着相同的训练难度,身穿160公斤左右的水下训练服在深水里一练就是6个多小时,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承受8倍于自身重量的压力,面部肌肉严重变形、呼吸异常困难,圆满完成以空间站基础理论、出舱操作、故障处置为重点的8大类100余项训练,在航天生理功能的骨骼代谢、心肺和心血管功能等方面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

  2021年6月,57岁的聂海胜三入太空,面对空间站任务在轨飞行时间更长、操控难度更大、挑战考验更多的情况,他和乘组其他同志密切配合、精细操作,顺利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任务,严密组织2次累计13小时空间出舱活动,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在轨维修等空间站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夺取了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重大胜利。

  聂海胜用24载造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 中国航天员,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面对艰巨繁重的空间站运营阶段各项任务,他坚定表示“我的初心是出征太空,我的使命是圆满完成任务,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接受挑选,为祖国出征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