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谷雨时节种谷天——各地加快春耕春播生产综述

时间:2022-04-2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题:谷雨时节种谷天——各地加快春耕春播生产综述

  新华社记者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20日,我国迎来谷雨节气。大江南北,春耕春播进入关键时节。秧苗初插、作物新种,田野、果园、山林……颜色日渐丰富。在明亮的春光里,农民辛勤劳作,用汗水浇灌丰收的希望。

  “把耽误的进度抢回来”

  这几天,洞庭湖平原上正忙着早稻插秧。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六塘乡龙潭村党总支书记王景胜格外忙碌——今年村里有40多亩田从一季稻改种了双季稻,村民们忙不过来,他跑过去帮忙。

  “多亏水利条件改善了!”他告诉记者,这些田位于一座泵站旁边,泵站年久失修,一旦出现强降雨容易被淹,无法种植双季稻。去年县里启动了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新泵站今年4月上旬投入使用,排水效率提高30%以上,正好赶上今年的春耕生产,村民们积极下种育秧,抓紧改种双季稻。

  4月19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潇浦镇接龙桥村农民在田间抢插早稻秧苗。新华社发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耕备播,还要抓好因去年罕见秋汛造成的1.1亿亩晚播麦的促弱转壮。同时,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粮食市场波动加剧,也更加凸显稳住14亿多人“米袋子”的重要性。

  眼下正值黑土地备耕时节。在吉林,防疫之下忙碌的不只是农民,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们也不停歇,线上给农民上网课,线下指导备春耕。

  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跟随返乡农民,从长春来到位于镇赉县的白沙滩灌区重点试验站,开展优质水稻品种选育。透过试验站办公楼窗户,就能看到不远处的试验田,工人们正在田间育苗。

  因为还在隔离期间无法下地,马巍一边在办公室里望着田里的育苗大棚,一边用电话跟工人沟通育苗注意事项。“今年试种60多个品种,要从中筛选出更优质的水稻品种。”马巍说。

  吉林是农业大省,前期由于疫情管控,截至3月底时备春耕进度比常年放慢。

  4月15日,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棋盘村,农民在大棚内忙碌。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20日表示,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吉林春耕生产秩序恢复好于预期,滞留外地的农民已返乡23.1万人,种子下摆基本到户,化肥到户率97.6%。水稻育秧基本接近尾声,吉林水稻大部分是5月中旬开始栽插,“前期耽误的备耕进度基本抢回来了”。

  农情调度显示,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当前全国春管春播进展总体较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7.9%,比冬前提高17.4个百分点,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夺取夏粮丰收有基础。春播粮食已过2成,早稻栽插过7成,东北水稻育秧过7成,均快于去年。

  “实打实地调整结构”

  谷雨时节种谷天。清晨,温暖的阳光均匀地洒在千年哈尼梯田上,云南省元阳县的哈尼族群众已在水田里忙碌起来,耙田、抛秧、插秧……传统种植模式在这里延续,又增添了现代理念。

  “为提升红米品质和产量,我们对红稻种子进行了升级。”正在田埂上的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鸿文说,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他们建立了红稻良种繁育基地,与科研机构合作选育红稻新品种。去年试种的“红阳3.0”亩产提升10%,今年还将种植1000亩梯田软米,不仅填补当地优质白米种植的空白,还能带动群众增收。

  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是这个春天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

  扩种大豆油料,正是各地着眼粮食安全和百姓餐桌、实打实地调整结构的重要举措。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今年我国扩大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目前已将大豆油料扩种目标任务落实到省市县。同时,冬油菜面积增加、长势好于上年。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的农资(4月12日摄)。新华社发

  “今年我们合作社经营耕地3.5万亩,计划种植大豆2.5万亩,比去年增加9000亩。”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盖永峰说,这几天,种子和化肥已到位。今年国家鼓励扩种大豆,加上大豆行情也好,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更高了。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40%以上,商品率达80%以上。

  大豆扩种,农机先行。今年,北大荒集团军川农场有限公司扩大大豆种植面积5.28万亩,新购进19台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这种播种机每个排种器都装有监控装置,将下种情况实时反馈至驾驶室的电脑中。

  “5月1日前后开始播种大豆,有了这些新家伙,种植大豆更有信心了。”军川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薛曹柱说。

  “盼着再迎一个丰收年”

  “今年小麦穗大,长得结实整齐,我们盼着再迎一个丰收年。”望着绿油油的麦田,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杨圩村党总支书记张宇挺高兴。每天早晨,他都会沿着田边查看小麦病虫害状况。

  当前,正值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期。趁着天晴,张宇已让无人机飞手给村里2600余亩麦田喷洒了两次农药,接下来还要对小麦增施叶面肥,让颗粒更饱满。

  4月19日,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大墅镇大墅村,农技人员指导种植大户防治小麦赤霉病。新华社发

  现在距我国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40多天,还要过病虫害、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等关口。农业农村部将加强监测预警,组织各地落实防控策略,指导各地抓好中后期麦田管理,特别是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并做好跨区机收准备。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这个春天,来自各地各部门的力量不断汇聚。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作为首要任务,环环紧扣抓好春耕生产,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强化“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重点地区保供、产销对接;农业农村部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决春耕堵点卡点问题。相关部门将继续落实分级分类差异化防控措施,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帮助小农户和受疫情影响的农户把地种下去,确保“农时一天不耽误,农田一亩不撂荒”。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国粮食连续多年丰收,稻谷、小麦两大口粮的人均占有量是248公斤,人均口粮消费量不到200公斤,保障口粮安全是有把握的。目前,国家粮食库存比较充裕,特别是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是库存的大头,加上今年夏粮小麦生产形势转好,春耕生产开局不错,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人有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记者于文静、周楠、高敬、杨静、侯雪静、水金辰、王建、薛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