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开年战“疫” 见证河南

时间:2022-01-29 来源:河南日报

      许昌0!郑州0!安阳0!

  1月27日河南本土病例零新增;1月29日起,郑州市中风险地区全部清零——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瞬间传遍网络。

  这是“拉尼娜”影响下,一个寒冷的冬天。和着2022年第一场雪,新冠病毒悄然“跨年”。疫情再次蔓延河南,迅速波及7地市,感染近千人。

  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同时入侵,双重挑战当前;全国防控压力加大,1亿人口的大省必须守住防线。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这一战,尤其难。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和孙春兰副总理讲话要求,全力以赴在最短时间内圈住封死捞干扑灭疫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开年直面大考,千千万万人汇入洪流,在坚守、“硬刚”、摸索、成长中,锤炼一份初心,熔铸一腔勇毅,彰显一肩担当。

  【快】

  看得见的反应速度与看不见的响应机制

  1月3日,腊月初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巡防队员马瑞祥一接到通知,立即出发,径直赶往城东南路与二里岗南街交叉口,执行居民小区分类管理任务。

  当天,郑州市发现2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其中一例就住在这里。

  亲眼看见周边小区迅速管控,连夜开展核酸检测,附近居民郑子蒙很快从惊愕过渡到淡定。

  与病毒较量,贵在坚决果断。战役一打响,有一个词迅速出圈,那就是“河南速度”。

  “河南速度”背后是紧密衔接。

  6小时完成1000多万人核酸采样,平均每小时210万人、每分钟3.5万人、每秒钟583人;6小时即可查询检测结果,在全员核酸检测上,郑州争分夺秒,刷新了纪录。

  数九寒天,夜色中那一幕灼热眼眶:1月3日晚,近千名医护人员紧急集结,穿上防护服,骑上电动车,顶着寒风,火速赶往检测点。“再没有比第一时间看见‘天使白’更让人安心的了!”网友们纷纷留言。

  投入3.3万余名采样人员,设置6398个采样点位,2000余台车辆、4000余名转运人员点对点快速运送样本,近万名信息员负责信息上报……嵌在城市肌理深处的,是一张无缝对接、有序流动的网。

  “河南速度”背后是统筹调度。

  疫情发生后,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中心派出多批次专家,抽调数百名流调骨干,支援禹州、郑州、安阳等地。

  50岁的李美荣来自新乡获嘉县疾控中心,从1月6日抽调到郑州开展流调工作那天起,她和同事们每天工作18个小时左右,一天几百个电话打下来,手机烫得拿不住。

  4小时描述活动轨迹核心信息,24小时画出流动范围“树状图”,与核酸检测筛查节奏相当,病例流调信息也紧锣密鼓逐例披露。国家、省、市、县(区)四级联动,公卫、公安、工信、大数据多部门联合“作战”,抽丝剥茧,全程流调溯源。

  “河南速度”背后是力量备勤。

  1月15日,在禹州市琅城路与祥云大道交会处,1200多名工人往来忙碌,200余台机械紧张施工。当地在已有集中隔离点、隔离房间基础上,又紧急建设6000间隔离板房,作为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临时隔离点。

  在郑州航空港区,全省病例陆续转运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郑州岐伯山医院。从去年8月起,我省改扩建数家医疗机构,组建定点医院,给病毒划出封锁防线,为患者撑起“生命之舟”。

  “应急能力就像存款,可以备而不用,绝不能用而无备。”一位工作人员深有体会地说。

  “河南速度”背后是社会动员。

  疫情防控事关人人、事关大局、事关总体,讲究的是密切配合,发挥的是体系能力。

  “人人防控、人人有责,我们才能打赢这一仗。”在防疫点当了几天志愿者,河南理工大学学生武幸辰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感悟。

  到场站当“守门员”,到社区当“排查员”,到村庄当“宣传员”,到商超当“安检员”……在郑州,3.3万名医护人员、10万余名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公安民警坚守一线。不同岗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们汇聚到一起,便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奔赴者。奔赴,为守护家乡,为山河无恙。

  一旦发现感染者,第一时间响应、果断筑起防线,这套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快速应急机制,尽管看不到,但人人都有感。在一次次反思、改进中,河南应对越来越从容。

  【准】

  看得见的精准防控与看不见的治理能力

  怎样在控制扑灭疫情同时,最大限度维持社会运转,保障群众生活?就像“瓷器店里打老鼠”,把握此中平衡,是对治理能力的一大考验。

  河南的体会是,形势越严峻,越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求实效,把精准防控“拿捏得死死的”。

  “准”字体现在分类管理上。

  郑子蒙所在小区与封控区相隔约1公里,被划为“防范区”,这让他松了口气,直言这种做法“挺人性化”。

  疫情防控期间,郑州等地强调不搞“一刀切”,根据病例居住地、活动范围以及密切接触者居住地、活动区域,精准划分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从封控到防范,实施不同强度的管理措施。

  精准还体现在核酸检测上。除必要时进行全城全员核酸检测外,其他时段只对中风险地区进行检测,努力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社会成本控制疫情。

  “准”字体现在因地施策上。

  一边是郑州、禹州迎战德尔塔,一边是安阳迎战奥密克戎,“双线”抗疫,“大水漫灌”必然行不通。

  与原始毒株相比,变异毒株更为“鬼魅”。分析显示,奥密克戎传染力比德尔塔强37.5%,而且更具隐匿性、不可预测性。

  安阳明显提高了防控级别和层次。自1月8日报告确诊病例后,全市立即进入应急状态,以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措施,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准”字体现在疏堵相宜上。

  繁忙是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的常态,这里每天大大小小货车川流不息,保障郑州80%、河南60%市场供应。

  疫情之下,我省及时启用生活物资领域重点企业车辆通行证,发放省内通行证4689张、跨省通行证7362张,在全省高速公路开设应急运输专用通道826条,普通干线公路开设应急运输专用通道12条,最大限度提高通行效率,确保万邦这样的“超级菜篮子”正常运转。

  快递不停运、物资不断档、市场不断货、超市不涨价……爱说“中”的河南人,此刻却用一个个“不”,铸成一道防线,传递坚韧力量。

  “十四五”规划中,我国首次将“韧性城市”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把城市看作一个呼吸吐纳、新陈代谢的有机生命体,治理科学化、精细化不可或缺。防控越精准,社会面影响越小;防控越精准,群众越支持;防控越精准,成效越显著。

  精准防控背后,实则是防疫系统的运转、技术能力的支撑,是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河南在磨难中的奋起与成长。

  【实】

  看得见的务实举措与看不见的初心坚守

  在深圳,有“电话发我”的硬气回复;在郑州,有“郑在办”一直“在线陪伴”。

  疫情肆虐,往往带来民生痛点难点集中出现。特殊时期,封控区、管控区居民日常医疗救治该如何保障?

  作为全市封控区、管控区群众及隔离点人员唯一定点救治医院,郑州人民医院一直处于忙碌状态。该院感染病科主任刘青清晰记得每一次“生命时速”:

  一位二胎产妇被送到医院时,孩子已经露出了头。医护人员精心守护,确保母子平安;

  一位古稀老人得了肠梗阻,到医院时已经休克,当晚11点,隔离病区紧急安排手术,帮老人捡回一条命;

  一位来自封控区的脑梗病人,入院时一侧肢体偏瘫,在隔离病区进行了急诊溶栓治疗,由于抢救及时病人恢复良好;

  ……

  每一个需求,再细小也值得被重视;每一声求助,再微弱也值得被听见。河南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聚焦“急难愁盼”,纾解民生痛点。

  全省进一步优化发热门诊流程,缩短普通发热患者看病等候时间;为中小学生、老年人、孕妇开通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开展“敲门行动+上门服务”,“一对一”帮特殊困难人群采样;开启应急求助平台,群众抛出的“找谁办”“怎么办”,顷刻间变成“别担心”“马上办”……每一个角落,都有许多人拼尽全力默默守护。

  一粒药的接力——1月6日至7日,北京、许昌、郑州三地联动,不同岗位的人们接力,把癌症病人救命用的免疫针剂和靶向药,以最快速度送到禹州。

  一场雪的逆行——禹州苌庄镇卫生院的两名乡村医生,雪夜徒步上山,用手撑着地,借着手电筒的光一点点摸索,上门给村里行动不便的25位老人做核酸检测。

  一群人的坚守——郑州四中,教室里空空荡荡,但粉笔在黑板上沙沙作响,老师们仍像平时一样,严肃认真地大声讲课。这不仅是仪式,更是信念,春暖花开时,琅琅读书声定重回校园。

  一颗心的抚慰——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0位心理医生援助安阳,面对长期居家隔离的人、受疫情影响的打工者、滞留学校的学生,他们专注倾听、温言疏导。

  也许压抑了太久,人们更加期待被理解和关爱。那些细微之处的关怀,从需出发的举措,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柔性与温度。

  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

  “我是老党员了,关键时候不带头咋行!”55岁的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王新华,驾驶负压救护车往返多次,确保近3500名村民及时进行核酸检测,他却劳累过度出现心脏猝死,倒在医院工作人员隔离点,把生命定格在抗疫一线。

  40岁的长葛市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司可,出征支援禹州期间,连日劳累引发脑溢血,经历两次开颅手术、昏迷40多个小时后终于清醒。“我这辈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你醒过来,叫我和孩子的名字。”他的妻子含泪说道,这一天正是她的生日。

  在疫情防控一线,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广大党员干部强能力、锻作风、办实事,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坚守,看到了挺立风雪的坚强脊梁,看到了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看到了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

  【暖】

  看得见的温情瞬间与看不见的踔厉向上

  “啥都叫咱赶上了。”网上一句调侃笑中带泪。斗罢洪水又战“疫”,一场仗接着一场仗,河南真的很难。

  “别怕,疫情结束我们去捧场。”网友喊话暂停营业的餐馆老板。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多的是彼此扶持互相鼓励,河南真的很暖。

  “难”与“暖”时常交织在一起。

  安阳育才学校,孩子们抱着书包,大大的防护服包裹着小小的身子,排队朝大巴走去,对即将开始的隔离生活,他们一无所知,脸上的懵懂让人心酸。还是这所学校,一名学生坐在救护车上,等待发热门诊接收的时间里,拿起试卷淡定学习,“他知道祖国会保护好他”“河南加油!‘安’然无恙!”暖热的弹幕刷了屏。

  这种暖有时是乐观豁达。在核酸检测点,省肿瘤医院的郑琳带着一批特殊的防护服,他提前一晚画好美少女、孙悟空等卡通人物,让大白们穿在身上,“穿上防护服,我们就是共抗疫情的英雄”。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男护士李笑展学起女红,裁剪缝纫出一个个“防疫背包”,笑说即便执行任务也要做“最靓的仔”。

  这种暖有时是相互加油。从“biangbiang面挺住!烩面来了”再到“郑州西安,共克时艰”,疫情下,郑州、西安网友的隔空对话点亮了网络。人们一边留下自己的定位坐标,一边喊着“郑州加油!西安加油”。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此刻郑州、西安不再是两个城,而是两个家。

  这种暖有时还很励志。新郑实验高中连夜核酸检测,学生们一边有序排队等候,一边手握书卷默默学习,寒风中这一幕让人不由感慨:这才是青春的样子。郑州街头一家小吃店门楣上,一条红底白字标语格外醒目:“尽管努力,未来可期。”这是女老板写给自己的春联,她说:“没有疫情时,大家都很努力,出现疫情了,要更加努力。”

  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生活如同逆水行舟,每个人都有太多不容易。疫情下的河南,温热酸软得让人心疼。

  有一种心疼叫“2100次拉抻”。一家爱心面馆把摊点开到了核酸检测点,和面师傅一上午2100次拉抻,就为了让防疫一线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吃上一口热乎饭,用老板的话说就是:“我们都是退伍军人,有困难了就应该向前冲!”

  有一种心疼叫“老地方等你”。因为疫情自己的店关了门,张博就跑到郑州平安大道附近,支开了摊,给大家免费理发。视频里他吆喝着:“咱又‘营业’了,老地方等你!”“你啥都不用带,理完我把这里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种心疼叫“安心待就好”。在安阳汤阴隔离点,送餐时的志愿者收到一封学生的信:“我们吃胖了,超重了!”看到被隔离的父子俩用塑料布把床铺围起来,在1米多宽的过道吃住生活,许昌学院的女生说:“我的宿舍不怕你们住,安心待就好!”

  一个个暖心瞬间背后,是踔厉奋进之态,是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就像九曲黄河,在任何阻隔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一场雪,一抹红,暖化一座城;一条心,一起拼,河南一定赢!

  年味渐浓,空气中透着“春”的气息。

  1月15日,在定点医院隔离病房里,一名男婴顺利出生,响亮的啼哭让无数人心头一颤。孩子乳名“小六六”,寓意顺顺利利、平安健康。

  1月16日,安阳首批647名小学生解除集中隔离。他们脱下防护服、换上校服,“安阳加油!汤阴加油!育才加油!”孩子们发出声声呐喊。

  截至1月27日,郑州、禹州已连续8天未发现新增病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安阳市首次出现零新增,疫情得到初步遏制。

  ……

  与拐点相伴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成长的节点。这些节点,就像一圈圈竹节,遍布深浅交错的疤痕,却能让竹子挺拔强健、更加稳固。

  疫情挡不住春的脚步。因为我们有愈挫愈勇的斗志,有坚韧不拔的力量,更有生生不息的希望。(记者 柯杨 王延辉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