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振兴热土的新力量

时间:2021-11-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题:振兴热土的新力量

  新华社记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时,有这样一群人,把乡土当热土,从城里来到农田地头,在刚刚脱贫的大别山区、在农业转型的村居一线、在偏居乡野人未知的空心村落,以人为“媒”,链接城乡,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用新知求解振兴新路,赋能乡村治理,为乡村紧跟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注入生机与力量。


  和农民“坐在一条板凳上” 为乡村振兴打造“最强大脑”

  二级高级警长张建明在即将退休之际,选择了人生的新角色:主动申请选派到乡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怀揣不怕摔的塑料杯和一个记录本,张建明走出机关,来到广袤田野。

  “我出身农村、热爱农村,感觉自己体力精力都不错,可以为乡村振兴做点事。”张建明说。

  老骥伏枥,志在希望的田野上。

  9月17日,张建明(右)在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的三河荷花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调研。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张建明的选择,也是安徽省合肥市一项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探索。今年合肥市首开先河,从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中,选派一批有意愿去基层干事创业的人员到村任职,首批从市、县、乡三级选派45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任期3年。

  政策一出,在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工作、今年底将退休的张建明,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选拔,张建明被选派到肥西县三河镇木兰社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到村后,我将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岗位,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张建明踌躇满志。国庆节一过,他就赶回村里,和村里种植大户一起,研究荷花种植、观光产业链的延伸和带动退耕、退捕村民发展的事。

  “这些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视野开阔,协调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合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大勇认为,用好“老同志”力量,是弥补乡村治理人才不足的有益尝试。

  今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全国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明确更好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脱贫攻坚阶段相比,新阶段驻村帮扶工作有四个方面的变化:派驻村类别更多、职责任务更繁重、派出单位责任更加明确、人选把关更加严格。

  来自天津、南京等地的22名博士正在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担任“名誉村主任”。这里曾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8年宣布脱贫摘帽。为推进乡村振兴,岳西县打出引才新招:开展“百名博士进老区(岳西)引百企旺百业兴百村”工程,面向全国柔性聘任一批博士,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大脑”。

  从事地矿工作30余年的李兴国博士,第一次到所挂任的岳西县五河镇河南村,就依托专业所长,协助村里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点排查,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9月14日,李兴国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河南村走访一处农业产业园。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在李兴国来之前,村两委计划开发山区水资源,打造矿泉水品牌,却不清楚本地水资源的优点,“都说好,好在哪里说不上来”。得知此事的李兴国,立即取样一瓶水带回天津,自费找实验室进行微量元素检测,测出含有某项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有了科学依据,才能引来投资者和消费者”。

  “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要推动乡村振兴就缺这些有新知识、新思路、新资源的领头雁。”岳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许洪斌说,博士们带来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丰富的社会资源,对推进乡村振兴大有帮助。

  离开都市当“新村民” 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

  跳出“农门”又回到“农门”,是重庆交通大学硕士毕业生刘峰钻的不悔选择。

  2016年,他放弃央企月薪过万的待遇,来到重庆大足区中敖镇,一头扎进柑橘果园,引进专业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抢抓新兴市场需求,让看似不起眼的柑橘身价倍增,在盛果期一亩地能创造两万元产值。

  在重庆大足区中敖镇,刘峰钻在柑橘地讲解种植技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近来,像刘峰钻这样的“土创客”越来越多,他们将现代资本、技术、品牌等活跃的市场要素与乡村有机结合,正在孕育农业新业态,创造产业新价值。

  去山上辨认草药、学习功效;采摘水果做果酱;剪下昙花做汤羹……在“新村民”张建玲眼里,“村里到处都是宝贝”。5年前,她从银行辞职,与辞去民营企业副总职务的丈夫一起,从省城来到黄山市徽州区做起民宿。爱好手工制作的她,利用村里天然的花草和土特产,制作出烘焙品、手工皂等。这些经过创意包装的绿色有机产品,在互联网上十分畅销。

  4月19日,张建玲在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的民宿院子里采摘食用玫瑰花。新华社发

  张建玲的丈夫发挥装饰设计所长,建起创意民宿,不用乳胶漆、做榫卯结构的家具、倡导原生态的乡土生活,每到节假日,他们的民宿就被抢订一空。

  他们的乡村事业最多时雇用10名村民,不仅提高了村民收入,也让村民们认识到“有机种植,不打农药”的含金量。一些村民也跟着用牛羊粪做有机肥,种出来的农产品价格卖得更高,基本一上市就被抢空。

  用创意让“土疙瘩”生金,以创新思维为乡村“美颜”。

  59岁的张真钢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黄山人,而是来自深圳的乡村“新来客”。他学过油画、摄影,在深圳做过记者、导演,对光线与空间有独到见解。旧石块,用来铺设地面造就不规则之美;烂树根,改造成复古的茶桌;废弃水泥块,堆建起漂亮的围墙……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石际村,张真钢以废物利用、“修旧如旧”的理念,让几近倒塌的农宅变身为古色古香的民居。

  9月16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石际村,张真钢清洗收集来的旧门窗。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位热心的艺术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建设“美颜师”,村民们修缮房屋、改造民宿都想“听听张老师的意见”,连隔壁乡镇也邀请他去讲课。在张真钢看来,乡村振兴要结合各村特色,唤醒“沉睡”的资源。

  “以前总想挣钱去城里买楼房,现在看着抛荒地变成像花园一样漂亮的家,大伙也心痒痒,想把老房子保护利用起来。”64岁的石际村村民江正春说,一些村民在修缮改造老房子后,做起了民宿。曾经“没车子来、看不到希望”的村子,如今声名远扬。

  以人为“媒” 在链接城乡中与乡村共同成长

  2016年,在事业发展势头正好时,许国良选择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湖南省益阳市创办画院。在风景秀丽的明灯山村,许国良听说村民发展绿色农业,但农产品却卖不上价格,他组织一批书画艺术家重新设计产品包装,调整宣传策略,让滞销的产品销售一空。

  10月31日,许国良(左二)在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张家塞乡富民村为当地留守儿童上美术课。新华社发(孙国基摄)

  这也开启了他“艺术振兴乡村”之路。把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改建成农耕博物馆,搜集和展出各种老式农具,把被洪水冲毁的渠道修得古朴雅致,在此基础上发展活水养鱼、鱼虾稻共生。过去不为人知的穷山村,成为集餐饮、有机农业、亲子教育、艺术熏陶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吸引了大量游客。

  以人为“媒”,这些来自城市各行各业的“新村民”,正成为唤醒乡村新观念、链接城乡要素资源的重要力量,并示范、引领更多乡村振兴的新力量加入其中。

  张真钢的视频号里几乎都是他拍摄的美丽村景,这是他推介所居村庄的一种方式。他常常邀请北京、广东的文艺界朋友来实地考察。他说:“山里风景优美,又安静,我琢磨着请影视界的朋友在这里建录音棚基地,发掘乡村更多机会和产业。”

  在张真钢看来,乡村振兴首先要唤醒村民们发现乡村之美,让村民们在观念、行动上强大起来。

  “乡村振兴是个很好的舞台,我身边很多朋友希望在服务乡村中共同成长。”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的王维博士说。

  9月14日,王维(右)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大歇村调研。新华社发

  在朋友圈宣布担任岳西县大歇村“名誉村主任”后,王维陆续接到10多位企业家朋友的电话,他们自告奋勇要参与到她所从事的乡村振兴事业中。

  一位做人力资源的朋友得知大歇村每年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连夜给她写了劳务输出方案,还一口气发来几十份招聘需求,希望能帮助村民外出精准务工。

  王维认为,现在不少企业和个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想做些利他的事,而乡村振兴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自己也乐意充当这样的链接者。

  “乡村振兴需要调动全社会资源,鼓励各行业各领域人才到农村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黄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明说,与过去学农务农类人才下乡不同,今天,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人才来到山乡“跨界”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创新引才做法,让更多乡村振兴新力量带来乡村振兴新气象。(记者杨玉华、张紫赟、刘方强、周楠、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