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

时间:2021-05-0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57日电 题:宝塔山的见证——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

  新华社记者孙波、陈晨、张斌

  13年,只是岁月长河中的一瞬。

  13年,却书写光照千秋的诗篇。

  从193510月落脚陕北时,中央红军仅剩7000余人,到19483月党中央离开时,人民军队兵力已达280万,解放全中国胜利在望。

  百炼成钢,终成脊梁。沧海横流,砥柱巍然。

  奥秘究竟何在?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从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从流淌过岁月的旧址文物间,从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间,寻找到历史的答案。

  这是2021422日拍摄的延安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旗帜高擎 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清晨的阳光,洒照在宝塔山上。于山顶眺望,一条条大道伸向远方,平坦开阔,车流不息。

  抗战期间,通往延安之路荆棘密布,但这里是爱国志士心中的圣地。讲解员秦莹深情讲述。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在彼时奔赴延安的4万名青年知识分子中,有人如此写道。

  这是许多人心头的思索:延安偏居一隅,何以成为时代的灯塔

  历史的长卷,曾这样作答——

  党中央到达陕北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关头。

  一道道严峻考题,摆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对共产国际神圣化、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当时的延安还很有市场。对这些问题,党内思想一度很不统一。延安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张建儒说,所有考验都可归结为——中国共产党究竟要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瓦窑堡的窑洞里,凤凰山的油灯下,延安整风的会场内……一次次讨论热烈展开,一场场求索艰难进行。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召开党的七大实现全党空前团结统一……答案日趋明晰,迷雾渐渐散尽。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王志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潮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旗,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高擎旗帜,找对道路,便有了天下人心归延安。

  时代的奋进,仍在继续作答——

  人间四月天,杨家岭迎来又一个清晨。七大礼堂中央,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12个大字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毛泽东同志旧居内,来自四川甘孜的藏族老党员泽巴,真挚地捧出哈达。

  不远处,小小讲解员周丹妮打理着胸前的红领巾,讲述圣地今昔。

  我是农奴的儿子,党让我们翻身做了主人。我一辈子想来延安,终于如愿。74岁的老人喃喃自语。

  20195月,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几代人的梦想,一朝梦圆。13岁的少年神情肃然。

  一老一少,抚今追昔。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指引全党将红旗插上天安门。今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前进,一脉相承中有着历史的铁律。延安大学教授高尚斌说,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党不断走向成熟。 

  这是2020120日拍摄的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梁村温室大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张思德烈士的雕像前,多了几束游客送上的鲜花。

  张思德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初心与赤诚,他是共产党人精神的缩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东仓说。

  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一遇强降雨,老家的窑洞塌了一片。咱是张思德牺牲地的人,不能让先人寒心!35岁就出门闯荡的他,心一横回了乡。

  陕北方言里,灰汉的意思是倔汉,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民心有多大?民心里装着兴衰。

  民众官兵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世界

  当年边区群众秧歌队的一首《花鼓词》,将鱼水情深描绘得淋漓尽致。

  86岁的白志福悠闲地泡上热茶。4年前,他告别待了一辈子的侯家沟搬到这里。三室两厅的新房住着舒适,果园交给合作社打理。

  1944年冬天,毛泽东听说侯家沟的妇女不生孩子,就找来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要求查验村里的水质。群众疾苦不是小事!在他的指示下,井水经过处理,村里又传来新生儿的啼哭。

  延安当年是只见公仆不见官,和国统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对比鲜明。心里始终装着百姓,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才有了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才有了今天战胜种种风险挑战。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说。

  2021328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讲解员李茜总会提及这组数字——

  数字背后,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高昂士气,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奇迹!

  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毛泽东曾说道。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展开。

  没有房子住,用树枝搭草棚;没有鞋穿,动手编织草鞋;没有工具,就找废铁自己造……从黎明到黑夜,从河沟到荒山,战士们奏响了生产自救的凯歌。

  百草复绿,又是一年春光。南泥湾人正接力奋斗:红色旅游、观光农业、创业基地……“陕北好江南驶入发展快车道。南泥湾管委会主任李鉴君说,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从未远离这片土地。

  大生产运动中,杨步浩、赵占魁、郝树才……一批批劳动模范脱颖而出。

  告别绝对贫困后,延安聚焦绿色发展,苹果产业更新升级,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经济加速崛起……一幅五彩斑斓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正在山峁间铺展。

  225日,在人民大会堂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当晚,安塞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一宿无眠。夜幕四合,这位在延安农村最早成功探索飞地经济的基层干部,给儿子写下家书。

  无奋斗,不青春! 

  2021330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参观。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191022日,游客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双河镇李家湾村果园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1331日拍摄的位于延安市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场(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2021329日,参观者在延安市张思德广场进行现场教学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38年拍摄的延安(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1422日拍摄的延安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0825日拍摄的延安南泥湾景色(无人机照片,祁小军摄)。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43年拍摄的延安杨家岭——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吴印咸摄);下图为:2021421日拍摄的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2020629日,党员干部在延安市宝塔山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和抗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和道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在学习整风文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20729日无人机拍摄的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地苹果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20819日,游人在位于延安市南泥湾景区的湿地公园游玩赏景。新华社发(祁小军 摄)

  这是2019829日拍摄的被绿色环绕的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